國家金融智庫博鰲論壇發(fā)布報告:中國離債務危機甚遠
中青在線海南博鰲3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任明超 王林)“中國離債務危機甚遠”,3月24日上午,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上發(fā)布《中國金融與發(fā)展報告——管理結構性減速過程中的金融風險》一書相關內容時稱,根據(jù)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的研究,中央政府幾乎沒有負債,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仍在被緩釋,中國發(fā)生債務危機是小概率事件。
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是中央首批確立的25家國家高端智庫中唯一的金融類智庫,該智庫除了圍繞若干重點經濟和金融領域展開專業(yè)性研究,推出研究報告并相應召開各種類型研討會外,每年還編輯出版一部集體成果“中國金融與發(fā)展報告”,旨在反映過去一年中國經濟與金融的最新發(fā)展、面臨的最新問題,并提出應對之策。
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的研究認為,國際上通常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所設定的60%預警線作為參考標準,中國離預警線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距離。以此觀之,中國政府債務風險處于可接受的水平。而且,從國際間比較的視角看,中國政府部門的負債率水平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水平,因此可以判定,中國離債務危機甚遠。
李揚認為,中國的政府債務與國外政府債務不同的是,外國政府借債大多用于消費領域,如支付社會保險、公務員工資等,而中國政府則很少借錢消費,債務主要是用于投資領域,投資就是有收益的,風險會更低。
在通過展示一系列的中國主權資產數(shù)據(jù)后,李揚分析:“無論寬口徑還是窄口徑,中國的主權資產凈額都為正。這些資產主要由外匯儲備、黃金等貴金屬儲備、以及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yè)資產等高流動性資產構成。因此中國發(fā)生債務危機是小概率事件。”
對于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李揚也指出,中央目前正通過各種方式降低地方政府債務償還的流動性風險。自2015年5月開始啟動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工作,至2016年底,全國地方已累計完成置換計劃的55.8%。 李揚說,債務置換的實質,是把原來地方政府的短期、高成本債務(包括銀行貸款、城投債、信托融資等)換成中長期、低成本的地方政府債券,以降低融資成本,延長債務久期,改善地方資產負債表。據(jù)財政部的匡算,2015-2016年債務置換后累計為地方政府節(jié)約利息支出6000億元。
李揚介紹,債務置換前,地方政府債務的平均期限多為3年左右,置換后,加權平均期限6.33年,地方政府債務久期明顯拉長。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也使得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緩釋,截至2016年9月末,納入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項目10471個,總投資12.46萬億元,其中已進入執(zhí)行階段項目共946個,總投資額達1.56萬億元,落地率為26%。
如何管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建議,一是進一步硬化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著力推進市場化定價發(fā)行;健全信用評級體系,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透明度;加大違約懲戒機制的實施力度;嘗試引入地方政府財政破產制度。二是進一步有效動員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理順價格管理體制;確保新進入企業(yè)和原有壟斷企業(yè)(在位企業(yè))之間的公平競爭;確保政府承諾的可信性以及政策的穩(wěn)定性。最后是進一步調整央地間財政關系:在優(yōu)化政府結構的條件下,實行徹底的分稅制。